【劳动报】新征程新奋斗|上海女科学家竺淑佳:坚持做科研路上的探险家

文章来源: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  发布时间:2023-03-06  |  【打印】 【关闭

  

 

  竺淑佳的研究为靶向NMDA受体设计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人生犹如一条折线,关键就在于那几个转折点上。”留着一头清爽短发、总是面带微笑的竺淑佳说,正是高中数学老师的这句话,成为了她的座右铭。 

  这名来自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女研究员,解析出了快速抗抑郁药“氯胺酮”结合靶标受体的三维结构,为后续研发副作用更小的快速抗抑郁药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她看来,时刻保持危机感是工作中的常态:“要做科研路上的探险家,而不是导游或游客。” 

   

  一次次出人意料的选择 

  成就了如今的“竺淑佳”  

  你肯定很难想象,如今学生们眼中的“科研女超人”,在大学时所有人眼里,未来一定会成为一名行政人员。“大学时我加入了校理论学习读书会,在全校拥有6千多名会员。”竺淑佳还成为了社团的“总干事长”。 

  临近大四,面对职业选择,竺淑佳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要过怎样的生活。“职业选择无非三类,行政、经商和技术类。”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她将留校当辅导员。 

  然而,她决定考研。在华师大攻读生理学专业硕士时,她还组织了30多个学生,一起啃下了《神经科学原理》,并举行读书会讲解分享。这成为了她对脑科学着迷的起点。 

  2009年,竺淑佳公派留学前往法国巴黎高师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她是导师皮埃尔·保莱迪的第一个外国学生。头3个月,竺淑佳只做了两件事,做实验和做饭。 

  三个月后,她交出了第一组可用于发表论文质量的实验数据,同时请全实验室同事吃饭做了30道菜。“做菜和做实验的原理是相通的,通过试错,发现最佳配比。”  

  博士毕业时,竺淑佳获得了上海高校副教授职位的邀约,家里人都劝她接受,但她又一次选择了放弃,只身前往美国做博士后研究。“NMDA受体的全长结构是领域内的未知,我想补齐这一短板。” 

     随后,她仅用了两年时间,自己设计课题、做实验、写论文,成为最快出站的博士后。  

  竺淑佳的工作离不开冷冻电镜,博士后出站时,她又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尚未配备冷冻电镜的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对她而言,回答神经科学中的关键问题远远比技术平台来得重要。 

  就这样,2016年8月,竺淑佳在上海成为了一名独立的研究组组长。 

  回头来看,竺淑佳是一个真正能个做到“活出自我”的人,她人生的每个关键选择点都遵循了内心的选择,也一步步成就了现在的“她”。  

  NMDA受体结缘 

  让抗抑郁新药得以快速起效 

  抑郁症影响了全球3亿多人口,每年有近80万抑郁患者自杀。传统的抗抑郁药多数作用于单胺能神经系统,需要持续用药数周甚至数月后才能起效,并且对三分之一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没有治疗效果。 

  氯胺酮作为能快速起效的新型抗抑郁药,一剂亚麻醉剂量的用药几小时内就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等负面症状,甚至减弱患者自杀意念,尤其对难治性抑郁症有治疗效果,是抗抑郁领域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发现。 

  但是,氯胺酮会造成分离性幻觉等副作用,并有作为娱乐性毒品被滥用的风险,极大地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已有的研究显示,氯胺酮作为大脑内重要的谷氨酸门控离子通道NMDA受体的阻断剂,可通过抑制NMDA受体通道活性,参与到突触传递及突触可塑性信号通路的调控,进而恢复慢性压力导致的皮层与海马区域的突触损伤。 

    

 

    

  在华师大读硕士阶段,竺淑佳便与NMDA受体结缘,研究NMDA受体遗传修饰的小鼠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在法国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阶段,她系统地研究了NMDA受体的门控机制及药理学特征;在博士后训练阶段,又用冷冻电镜解析了NMDA受体的全长结构。回国后,她特别关注NMDA受体与脑疾病的关联机制,因此,她踏上了抗抑郁新药与NMDA受体互作机制的研究。 

  那么,究竟什么是NMDA受体?“人脑有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上又有数以千计的突触,这些突触相互传递信号,联接起整个大脑的复杂神经网络。”竺淑佳向记者介绍,“NMDA受体就分布在每个突触上,当其通道打开能使钙离子大量流入神经元,调节突触的可塑性,是学习与记忆的重要分子开关。” 

  “今天是开心的一天,但也很难过,因为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患抑郁症想自杀。我们的研究和抑郁症相关,但是我们还没有办法真正帮助抑郁症患者。”得知研究成果被《自然》杂志接收时,研究组在办公室里开香槟庆祝,竺淑佳这样说。 

  在竺淑佳的行为意识和认知里,做科研,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发paper,而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帮助更多的人。这也是她作为导师,深深感染着研究组其他学生的科研之路。 

  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破坏性中存在着创造性 

  “科研女超人是我对竺老师的第一印象,每次谈论科学问题,都能感受到她对科研的无限热爱,对问题的严谨思考。”博士研究生王涵这样形容他眼中的竺老师,“这些让我特别敬佩和感动。”  

  每一次组会的科研文章分享,竺淑佳总是会和学生们提出一些对文章的独到看法。而这些看法往往能引起大家对于科学问题与科学实验的深入思考。竺淑佳特别注重对于每一个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她总是说,自己要对自己做的课题有充足的理解和认识,要勇于跳出舒适圈,去尝试有挑战性的课题。“要以让自己成为探险家为目标,而不是只满足于成为一名导游或游客。” 

    

    

  作为一个母亲,竺淑佳发现当妈妈和当导师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学生刚进实验室时,他对这个领域的理解也是一张白纸。孩子经常有破坏性,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学生刚开始做实验可能也是一塌糊涂。”竺淑佳笑着告诉记者,但这不妨碍他们的破坏性中又往往存在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所以你千万不能对他们说‘你不能做’,无论是学生还是孩子,都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传统观念挑战的想法。” 

    

  来源 劳动报记者 王嘉露 20233月6日  

       https://www.51ldb.com/shsldb/sz/content/0186b100f078c0010000df844d7e124a.htm